CQ9电子有限公司属于中国正规、信誉平台,以客户为中心
全国咨询热线+86 0000 88888
CQ9电子

CQ9新闻

cq9xw
cq9电子游戏在线官网:民用建筑采暖设计规范docx
发布时间:2023-12-27 14:43浏览次数:

  民用建筑采暖设计规范 篇一: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1 前 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XX]102 号文件“关于印发《XX 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 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会同国内有关设计、科研 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组成编制组,共同编制本标准。 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国内实践经验,吸收了 发达国家相关设计标准的最新成果,认真分析了我国暖通空调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多次征求 了国内各有关单位以及业内专家的意见,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 本规范共分 11 章和10 个附录。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室外设 计计算参数,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冷热源,监测与控制,消声与隔振,绝热与防腐。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进行解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 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 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暖通空调规范编制组(北京市北三环东路 30 号,邮政编码 ),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名单: 主 编 单 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 编 单 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天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中南建筑设计院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2 中建(北京)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开利空调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丹佛斯(上海)自动控制有限公司 际高建业有限公司 新疆绿色使者空气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普来福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昆山台佳机电有限公司 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远大空调有限公司 安徽省宁国安泽电工有限公司 广东美的商用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北京天正工程软件有限公司 北京鸿业同行科技有限公司 西门子楼宇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欧文斯科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北京联合迅杰科技有限公司 妥思空调设备(苏州)有限公司 1 目 录 0H1 总 则........................................................................................................................ 56H1 1H2 术 语........................................................................................................................ 57H3 2H3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58H5 3H4 室外设计计算参数.................................................................................................. 59H11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 60H11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 .......................................................................................................... 61H15 6H5 供 暖...................................................................................................................... 62H17 一般规定 .......................................................................................................................... 63H17 热负荷 ............................................................................................................................... 64H20 散热器供暖 ....................................................................................................................... 65H23 热水辐射供暖 ................................................................................................................... 6H26 电加热供暖 ...................................................................................................................... 67H30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 ....................................................................................................... 68H33 户式燃气炉供暖 ............................................................................................................... 69H35 热空气幕 .......................................................................................................................... 70H35 供暖管道设计及水力计算 .............................................................................................. 71H35 热水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与室温调控 ........................................................................ 17H6 通 风...................................................................................................................... 73H44 一般规定 .......................................................................................................................... 74H44 自然通风 .......................................................................................................................... 75H47 机械通风 .......................................................................................................................... 76H50 复合通风 .......................................................................................................................... 7H59 设备选择与布置 .............................................................................................................. 78H61 风管设计 .......................................................................................................................... 79H65 24H7 空气调节.................................................................................................................. 80H69 一般规定 .......................................................................................................................... 81H69 空调负荷计算 .................................................................................................................. 82H73 空气调节系统 .................................................................................................................. 83H78 气流组织 .......................................................................................................................... 84H90 空气处理 .......................................................................................................................... 85H98 30H8 空气调节冷热源.................................................................................................... 86H107 一般规定 ......................................................................................................................... 87H107 电动压缩式机组 ............................................................................................................. 8H111 热泵 ................................................................................................................................. 89H114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 ......................................................................................................... 90H119 空调冷热水及冷凝水系统 ............................................................................................. 91H121 冷却水系统 ..................................................................................................................... 92H132 蓄冷、蓄热 ..................................................................................................................... 93H137 2 区域供冷 ......................................................................................................................... 94H140 燃气冷热电三联供 ......................................................................................................... 制冷机房 ....................................................................................................................... 96H143 锅炉房、热力站 ........................................................................................................... 97H145 42H9 监测与控制............................................................................................................ 98H150 一般规定 ........................................................................................................................ 9H150 传感器和执行器 ............................................................................................................ 10H153 供暖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 10H155 通风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 102H156 空气调节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 103H156 空气调节冷热源和水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 104H160 49H10 消声与隔振........................................................................................................ 105H163 一般规定 ....................................................................................................................... 106H163 消声与隔声 ................................................................................................................... 107H164 隔振 ............................................................................................................................... 108H166 53H11 绝热与防腐 ........................................................................................................ 109H169 绝热设计 ...................................................................................................................... 10H169 防腐设计 ...................................................................................................................... 1H170 附录 A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附录 B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简化方法 附录 C 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 附录 D 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温度 附录 E 夏季空气调节大气透明度分布图 附录 F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 附录 G 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 n 值 附录 H 空调负荷简化方法计算系数表 附录 J 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的空气调节标准制冷量 附录 K 设备与管道最小保温、保冷厚度及凝结水管防凝露厚度 1 1 总 则 为了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采用先进技术, 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本规范。 【条文说明】 规范宗旨。 供暖、通风与空调工程是基本建设领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合理利用资源、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工作条件、提高生活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暖通空调系 统在建筑物运行过程中持续消耗能源,如何通过合理选择系统与优化设计使其能耗降低,对 实现我国建筑节能目标和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作用巨大。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的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工业建 筑可参照执行。 本规范不适用于有特殊用途建筑供热、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以及临时性建筑物的设 计。 【条文说明】 规范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民用建筑,其中包括居住建筑,办公建筑、科教建筑、医疗卫 生建筑、交通邮电建筑、文娱集会建筑和其他公共建筑等。对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 筑,其供暖、通风与空调设计,均应符合本规范各相关规定。 在工业建筑的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中,建筑的室外计算气象参数、室内设计参数、太阳辐 射照度、冷热负荷计算、管道及风管计算、冷热源选择、空调系统设计、监测与控制、消声 与隔振、保温与防腐等相关内容,工业建筑可参照执行本规范相关规定。 本规范不适用于有特殊用途、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洁净厂房以及临时性建筑 物的设计,是针对设计标准、装备水平以及某些特殊要求、特殊作法或特殊防护而言的,并 不意味着本规范的全部内容都不适用于这些建筑物的设计,一些通用性的条文,应参照执行。 有特殊要求的设计,应执行国家相关的设计规范。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应优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有可 能造成人体伤害的设备及管道,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条文说明】 规范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的选择要求。 规范从节能、环保、安全、卫生等方面结合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 新材料与设计、科研新成果,对有关设计标准、技术要求、设计方法以及其他政策性较强的 技术问题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设计中,应预留设备、管道及配件所必须的安装、操 作和维修的空间,或在建筑设计中预留安装和维修用的孔洞。对于大型设备及管道应设置运 输通道和起吊设施。 位于地震区或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应根据需 要,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分别采取防震和有效的预防措施。 【条文说明】地震区或湿陷性黄土地区设备和管道布置要求。 为了防止和减缓位于地震区或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由于地震或土壤下沉而造成的 破坏和损失,除应在建筑结构等方面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外,布置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的 设备和管道时,还应根据不同情况按照国家现行规范的规定分别采取防震或其他有效的防护 2 措施。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应考虑施工及验收的要求。当设计对施工及验收有特殊 要求时,应在设计文件中加以说明。 【条文说明】 同施工验收规范衔接。 为保证设计和施工质量,要求供暖通风与空调设计的施工图内容应与国家现行的《建筑 给水排水及供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34)等保持一致。有特殊要求及现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在施 篇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9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 分)JGJ 26-95 1 总则 1.0.1为了贯彻国家节约能源的政策,扭转我国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采暖能耗大、热环境质量差的状况,通过在建筑设计和采暖设计中采用有效的技术措施,将采暖能耗控制在规定水平,制订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严寒和寒冷地区设置集中采暖的新建和扩建居住建筑建筑热工与采暖节能设计。暂无条件设置集中采暖的居住建筑,其围护结构宜按本标准执行。 1.0.3按本标准进行居住建筑建筑热工与采暖节能设计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符号 2.0.1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te)out door mean air temperature during heating period 在采暖期起止日期内,室外逐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2.0.2采暖期度日数(Ddi)degreedays of heating period 室内基准温度18℃与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之间的温差,乘以采暖期天数的数值,单位℃·d。 2.0.3采暖能耗(Q)energy consumed for heating 用于建筑物采暖所消耗的能量,本标准中的采暖能耗主要指建筑物耗热量和采暖耗煤量。 2.0.4建筑物耗热量指标(qH)index of heat loss of building 在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条件下,为保持室内计算温度,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需由室内采暖设备供给的热量,单位:W/m2 。 2.0.5采暖耗煤量指标(qc)index of coal consumption for heating 在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条件下,为保持室内计算温度,单位建筑面积在一个采暖期内消耗的标准煤量,单位:kg/m2 。 2.0.6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q)index of design load for heating of building 在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条件下,为保持室内计算温度,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需由锅炉房或其他供热设施供给的热量,单位:W/m2 。 2.0.7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over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nvelope 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K,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围护结构的传热量,单位:W/(m2 ·K)。 2.0.8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εi)correction factor for over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nvelope 不同地区、不同朝向的围护结构,因受太阳辐射和天空辐射的影响,使得其在两侧空气温差同样为1K情况下,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围护结构的传热量要改变。这个改变后的传热量与未受太阳辐射和天空辐射影响的原有传热量的比值,即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 2.0.9建筑物体形系数(S)shape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外表面积中,不包括地面和不采暖楼梯间隔墙和户门的面积。 2.0.10 窗墙面积比 area ratio of window to wall 窗户洞口面积与房间立面单元面积(即建筑层高与开间定位线围成的面积)的比值。 2.0.11采暖供热系统 heating system 锅炉机组、室外管网、室内管网和散热器等设备组成的系统。 2.0.12锅炉机组容量 capacity of boiler plant 又称额定出力。锅炉铭牌标出的出力,单位:MW。 2.0.13 锅炉效率 boiler efficiency 锅炉产生的、可供有效利用的热量与其燃烧的煤所含热量的比值。在不同条件下,又可分为锅炉铭牌效率和运行效率。 2.0.14锅炉铭牌效率 rating boiler efficiency 又称额定效率。锅炉在设计工况下的效率。 2.0.15锅炉运行效率(η2)rating of boiler efficiency 锅炉实际运行工况下的效率。 2.0.16室外管网输送效率(η1)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of outdoor heating network 管网输出总热量(输入总热量减去各段热损失)与管网输入总热量的比值。 2.0.17耗电输热比EHR值 ratio of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o transferied heat quantity在采暖室内外计算温度条件下,全日理论水泵输送耗电量与全日系统供热量的比值。两者取相同单位,无因次。 3建筑物耗热量指标和采暖耗煤量指标 3.0.1建筑物耗热量指标应按下式计算: 3.0.2单位建筑面积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3.0.3单位建筑面积的空气渗透耗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3.0.4采暖耗煤量指标应按下式计算: 3.0.5不同地区采暖住宅建筑耗热量指标和采暖耗煤量指标不应超过本标准附录A附表A规定的数值。 3.0.6集体宿舍、招待所、旅馆、托幼建筑等采暖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应达到当地采暖住宅建筑相同的水平。 4建筑热工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建筑物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主要房间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4.1.2建筑物体形系数宜控制在0.30及0.30以下;若体形系数大于0.30,则屋顶和外墙应加强保温,其传热系数应符合表4.2.1的规定。 4.1.3采暖居住建筑的楼梯间和外廊应设置门窗;在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为—0.1~—6.0℃的地区,楼梯间不采暖时,楼梯间隔墙和户门应采取保温措施;在—6.0℃以下地区,楼梯间应采暖,入口处应设置门斗等避风设施。 4.2围护结构设计 4.2.1不同地区采暖居住建筑各部分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不应超过表4.2.1规定的限值。 4.2.2当实际采用的窗户传热系数比表4.2.1规定的限值低0.5及0.5以上时,在满足本标准规定的耗热量指标条件下,可按本标准3.0.1~3.0.3条规定的方法,重新计算确定外墙和屋顶所需的传热系数。 4.2.3外墙受周边混凝土梁、柱等热桥影响条件下,其平均传热系数不应超过表4.2.1规定的限值。 4.2.4窗户(包括阳台门上部透明部分)面积不宜过大。不同朝向的窗墙面积比不应超过表4.2.4规定的数值。 4.2.5设计中应采用气密性良好的窗户(包括阳台门),其气密性等级,在1~6层建筑中,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Ⅲ级水平;在7~30层建筑中,不应低于上述标准规定的Ⅱ级水平。 4.2.6在建筑物采用气密窗或窗户加设密封条的情况下,房间应设置可以调节的换气装置或其他可行的换气设施。 4.2.7围护结构的热桥部位应采取保温措施,以保证其内表面温度不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并减少附加传热热损失。 4.2.8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低于—5.0℃的地区,建筑物外墙在室外地坪以下的垂直墙面,以及周边直接接触土壤的地面应采取保温措施。在室外地坪以下的垂直墙面,其 篇三: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强制性条文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XX》强制性条文 第三章室内空气设计参数 一. 1 公共建筑主要房间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应符合表规定。 3【条文说明】表设计最小新风量。部分强制性条文。 表~表最小新风量指标综合考虑了人员污染和建筑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表中未做出规定的其他公共建筑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可按照国家现行卫生标准中的容许浓度进行计算确定,并应满足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2由于居住建筑和医院建筑的建筑污染部分比重一般要高于人员污染部分,按照现有人员新风量指标所确定的新风量没有体现建筑污染部分的差异,从而不能保证始终完全满足室内 卫生要求;因此,综合考虑这两类建筑中的建筑污染与人员污染的影响,以换气次数的形式给出所需最小新风量。其中,居住建筑的换气次数参照ASHRAE 确定,医院建 筑的换气次数参照《日本医院设计和管理指南》HEAS-02确定。医院中洁净手术部相关规定参照《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 第五章供暖 二.集中供暖系统的施工图设计,必须对每个房间进行热负荷计算。 【条文说明】集中供暖的建筑,供暖热负荷的正确计算对供暖设备选择、管道计算以及节能运行都起到关键作用,特设置此条,且与现行《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保持一致.在实际工程中,供暖系统有时是按照“分区域”来设置的,在一个供暖区域中可能存在多个房间,如果按照区域来计算,对于每个房间的热负荷仍然没有明确的数据.为了防止设计人员对“区域”的误解,这里强调的是对每一个房间进行计算而不是按照供暖区域来计算。 三.管道有冻结危险的场所,散热器的供暖立管或支管应单独设置。 【条文说明】对于管道有冻结危险的场所,不应将其散热器同邻室连接,立管或支管应独立设置,以防散热器冻裂后影响邻室的供暖效果。 四.幼儿园、老年人和特殊功能要求的建筑的散热器必须暗装或加防护罩。 【条文说明】规定本条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儿童、老年人、特殊人群的安全健康,避免烫伤和碰伤。 五.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地面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与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为供暖地面时.必须设置绝热层; 【条文说明】为减少供暖地面的热损失,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与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必须设置绝热层。与土壤接触的底层,应设置绝热层;当地面荷载特别大时,与土壤接触的底层的绝热层有可能承载力不够,考虑到土壤热阻相对楼板较大,散热量较小,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为保证绝热效果,规定绝热层与土壤间设置防潮层。对于潮湿房间,混凝土填充式供暖地面的填充层上,预制沟槽保温板或预制轻薄供暖板供暖地面的地面面层 下设置隔离层,以防止水渗入。 六.热水地面辐射供暖塑料加热管的材质和壁厚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耐久年限、管材的性能以及系统的运行水温、工作压力等条件确定。 【条文说明】塑料管材的力学特性与钢管等金属管材有较大区别。钢管的使用寿命主要取决于腐蚀速度,使用温度对其影响不大。而塑料管材的使用寿命主要取决于不同使用温度和压力对管材的累计破坏作用。在不同的工作压力下,热作用使管壁承受环应力的能力逐渐下降,即发生管材的“蠕变”,以致不能满足使用压力要求而破坏。壁厚计算方法可参照现行国家有关塑料管的标准执行。 七.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外,不得采用电加热供暖: 1供电政策支持; 2无集中供暖和燃气源,且煤或油等燃料的使用受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的建筑; 3以供冷为主,供暖负荷较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热源的建筑; 4采用蓄热式电散热器、发热电缆在夜间低谷电进行蓄热.且不在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的建筑; 5由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供电,且其发电量能够满足自身电加热量需求的建筑。 【条文说明】合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直接将燃煤发电生产出的高品位电能转换为低品位的热能进行供暖,能源利用效率低,是不合适的。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能源资源差距较大,能源形式与种类也有很大不同,考虑到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在只有符合本条所指的特殊情况时方可采用。 八.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电供暖系统应设,不同类型的温控装置。 【条文说明】从节能角度考虑,要求不同电供暖系统应设置相应的温控装置。 九.安装于距地面离度180cm以下的电供暖元器件,必须采取接地及剩余电流保护措施。 【条文说明】对电供暖装置的接地及漏电保护要求引自《民用电气设计规范》JGJ16。安装于地面及距地面高度180cm以下的电供暖元件,存在误操作(如装修破坏、水浸等)导致的漏、触电事故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可靠接地并配置漏电保护装置。 十.采用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火和通风换气等安全措施,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燃气、防火规范的要求。 【条文说明】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通常有炽热的表面,因此设置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火和通风换气等安全措施。燃烧器工作时,需对其供应一定比例的空气量,并放散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燃烧产物,当燃烧不完全时,还会生成一氧化碳。为保证燃烧所需的足够空气,避免水蒸气在围护结构内表面上凝结,必须具有一定的通风换气量。采用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燃气、防火规范的要求,以保证安全。相关规范包括《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 十一. 由室内供应空气的空间应能保证燃烧器所需要的空气量。当燃烧器所需要的空气量超过该空间次/h的换气次数时,应由室外供应空气。 【条文说明】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的燃烧器工作时,需对其供应一定比例的空气量。当 燃烧器每小时所需的空气量超过该房间次/h换气时,应由室外供应空气,以避免房间内缺氧和燃烧器供应空气量不足而产生故障。 十二. 户式燃气炉应采用全封闭式燃烧、平衡式强制排烟型。 【条文说明】户式燃气炉使用出现过安全问题,采用全封闭式燃烧和平衡式强制排烟的系统是确保安全运行的条件。 户式燃气炉包括户式壁挂燃气炉和户式落地燃气炉两类。 十三. 当供暖管道利用自然补偿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补偿器。 【条文说明】供暖系统的管道由于热媒温度变化而引起热膨胀,不但要考虑干管的热膨胀,也要考虑立管的热膨胀,这个问题必须重视。在可能的情况下,利用管道的自然弯曲补偿是简单易行的,如果自然补偿不能满足要求,则应根据不同情况通过计算选型设置补偿器。对供暖管道进行热补偿与固定,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平干管或总立管固定支架的布置,要保证分支干管接点处的最大位移量不大于40mm;连接散热器的立管,要保证管道分支接点由管道伸缩引起的最大位移量不大于20mm;无分支管接点的管段,间距要保证伸缩量不大于补偿器或自然补偿所能吸收的最大补偿率; 2计算管道膨胀量时,管道的安装温度应按冬季环境温度考虑,一般可取0℃~5℃; 3供暖系统供回水管道应充分利用自然补偿的可能性;当利用管道的自然补偿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补偿器。采用自然补偿时,常用的有L形或Z形两种形式;采用补偿器时,要优先采用方形补偿器; 4确定固定点的位置时,要考虑安装固定支架(与建筑物连接)的可行性; 5垂直双管系统及跨越管与立管同轴的单管系统的散热器立管,当连接散热器立管的长度小于20m时,可在立管中间设固定卡;长度大于20m时,应采取补偿措施; 6采用套筒补偿器或波纹管补偿器时,需设置导向支架;当管径大于等于DN50时,应进行固定支架的推力计算,验算支架的强度; 7户内长度大于10m的供回水立管与水平干管相连接时,以及供回水支管与立管相连接处,应设置2~3个过渡弯头或弯管,避免采用“T,形直接连接。 十四. 集中供暖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必须设置热量计量装置,并具备室温调控功能。用于热量结算的热量计量装置必须采用热量表。 【条文说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计量的目的是促进用户自主节能,室温调控是节能的必要手段。供热企业和终端用户间的热量结算,应以热量表作为结算依据。用于结算的热量表应符合相关国家产品标准,且计量检定证书应在检定的有效期内。 第六章通风 十五.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单独设置排风系统: 1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害物质混合后能引起燃烧或爆炸时; 2混合后能形成毒害更大或腐蚀性的混合物、化合物时; 3混合后易使蒸汽凝结并聚积粉尘时; 4散发剧毒物质的房间和设备; 5建筑物内设有储存易燃易爆物质的单独房间或有防火防爆要求的单独房间; 6有防疫的卫生要求时。 【条文说明】1防止不同种类和性质的有害物质混合后引起燃烧或爆炸事故。 2避免形成毒性更大的混合物或化合物,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或腐蚀设备及管道。 3防止或减缓蒸汽在风管中凝结聚积粉尘,增加风管阻力甚至堵塞风管,影响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 4避免剧毒物质通过排风管道及风口窜人其他房间,如把散发铅蒸汽、汞蒸汽、氰化物和砷化氛等剧毒气体的排风与其他房间的排风划为同一系统,系统停止运行时,剧毒气体可能通过风管窜入其他房间。 十六. 建筑物全面排风系统吸风口的布里,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位于房间上部区域的吸风口.除用于排除氮气与空气混合物时,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大于; 2用于排除氮气与空气混合物时,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大于; 3用于排出密度大于空气的有害气体时,位于房间下部区域的排风口,其下缘至地板距离不大于; 4因建筑结构造成有爆炸危险气体排出的死角处,应设置导流设施。 【条文说明】规定建筑物全面排风系统吸风口的位置,在不同情况下应有不同的设计要求,目的是为了保证有效地排除室内余热、余湿及各种有害物质。对于由于建筑结构造成的有爆炸危险气体排出的死角,例如产生氢气的房间,会出现由于顶棚内无法设置吸风口而聚集一定浓度的氢气发生爆炸的情况。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在结构梁上设置连通管进行导流排气,以避免事故发生。 十七. 事故通风应根据放散物的种类,设置相应的检测报警及控制系统。事故通风的手动控制装置应在室内外便于操作的地点分别设置; 【条文说明】1事故通风是保证安全生产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一项必要的措施。对在生活中可能突然放散有害气体的建筑,在设计中均应设置事故排风系统。有时虽然很少或没有使用,但并不等于可以不设,应以预防为主。这对防止设备、管道大量逸出有害气体(家用燃气、冷冻机房的冷冻剂泄漏等)而造成人身事故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指出的是,事故通风不包括火灾通风。关于事故通风的通风量,要保证事故发生时,控制不同种类的放散物浓度低于国家安全及卫生标准所规定的最高容许

  2024年心电监护仪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到十年行业发展趋势报告.docx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

cq9电子游戏在线官网:民用建筑采暖设计规范docx

在线客服
联系电话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86 0000 88888
  • · 专业的设计咨询
  • · 精准的解决方案
  • · 灵活的价格调整
  • · 1对1贴心服务
在线留言
回到顶部